“紅色是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鮮亮的底色,?!睘榘l(fā)掘紅色資源,、傳承紅色精神、弘揚紅色文化,,2023年7月3日,,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星星之火”暑期社會實踐團赴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qū)李樓鎮(zhèn)石罷村,慰問越戰(zhàn)老兵,、探尋歷史,、學習對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紅色軍事文化,。
石罷村位于李樓鎮(zhèn)最東部,是古時沙河入伊河之地,。歷史上水患頻繁,,數(shù)代村民筑壩擋水,與自然災害作斗爭,。如今的石罷村,,充分發(fā)揮黨建引領作用,貫徹落實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鄉(xiāng)村發(fā)展蒸蒸日上,,村民安居樂業(yè)。
20世紀70年代中葉,,中越關系急劇惡化,,中國邊疆的和平、安定和人民的生命財產受到嚴重威脅,。對此,,中央軍委下令對侵犯中國領土的越南軍隊進行自衛(wèi)反擊作戰(zhàn),。在這一時期,,石罷村村民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離開家鄉(xiāng),,奔赴抗戰(zhàn)前線,,為人民和祖國的未來奉獻了自己的青春年華。
在村長的幫助下,,實踐團成員們有幸采訪到了幾位老兵,,聽他們講述自己的崢嶸歲月。
“當年參軍時,,我19歲,,他比我小一歲,剛滿18……”老兵樸實的話語讓大家為之動容,,正是因為他們保衛(wèi)國家的堅定信念,,支撐著他們戰(zhàn)斗在戰(zhàn)爭前線,守護著祖國的安全,。
67歲的李紅軍老人和66歲的李秋陳老人在談及昔日軍旅生活時,,他們眼底流露出的是那段崢嶸歲月的種種艱難都不曾消磨的堅毅?!澳挠惺裁礆q月靜好,,不過是有人在替我們負重前行!”
“上級命令你往哪里打,,你就往哪打,。當時那個山上,,一片片轟炸區(qū),空中火箭炮全部開火,,開火之后再前進,、沖鋒。去戰(zhàn)場,,兩斤大米,、四塊壓縮餅干,一把沖鋒槍,,都得自己背著,,還有挎包、水壺,,到越南那邊上,,真離不了水壺?!睙o論那時的條件多么艱難也阻擋不了人民軍隊必勝的決心,!在他們身上,大家看到了對國家的忠誠和誓死守護,。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更應該銘記如今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即使歲月靜好也不能拋棄對家國的責任和擔當,!
“當時一起去的,,有些就沒能一起回來?!崩媳鴤冊频L輕的一句話又包裹了多少心酸和苦澀,,正是這些流血和犧牲鑄就了今日的和平安定!
“回來以后,,我們能做什么就做什么,,種地、修東西……為國家,、為人民,,能出一份力是一份力?!币驗樗麄兘洑v過那段艱苦的歲月,,所以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青年們也應該主動接過這時代的接力棒,,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而努力,,不辜負他們的流血和犧牲。
村長的父親也是一位老兵,受其影響,,他高中畢業(yè)后便開始了三年的部隊生活,,退伍后又南下創(chuàng)業(yè),現(xiàn)在返鄉(xiāng)擔任村里的書記和主任,,帶領大家共同建設石罷村,。
聽到老兵們分享當年的故事,村長不由感慨:“自衛(wèi)反擊戰(zhàn)那幾年,,他們把青春和熱血都奉獻給了祖國,。當年去了七十來人,很多戰(zhàn)友都犧牲了,,說起來很平淡,,但對于他們的生活和家庭來說是非常沉重的。所以能從戰(zhàn)場上平安回來,,那真是太不容易了,。”
針對石罷村的鄉(xiāng)村振興和紅色資源的結合問題,,實踐團也采訪了石罷村村長,。村長在采訪中表示:“村里驛站的管理員是兩位老黨員,也當過兵,,暑假時他們會在這對學生進行書法培訓,,講一些紅色故事,做好咱平時對孩子的愛國教育,。以后咱也慢慢通過一些活動把本土紅色資源發(fā)展起來,,讓更多人知道這些默默無聞的村民都曾經為祖國獻出過青春和熱血,,守護過祖國的和平,。”
除此之外,,實踐團成員還采訪了剛剛經歷了高考的村民郭同學,,她說道:“紅色文化、紅色教育就是信仰教育,。我們這一代年輕人是很需要的,。”當年,,無數(shù)與我們年齡相仿的青年志士,,熱血灑了邊疆,忠骨埋了青山,。有人即便功成歸來,,也始終心系人民,竭盡所能做著貢獻。
實踐團成員們采訪的老兵們雖然經歷了戰(zhàn)爭的風霜,,卻仍然熱衷于奉獻國家和社會,。他們將寶貴的一生和清澈的愛奉獻給祖國,為了硝煙散去后能讓風箏放飛藍天,,為了后人能在同樣的年華激揚青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過去,,是一個又一個戰(zhàn)士組成了衛(wèi)國的長城,現(xiàn)在,,也只有每個人都奉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才能讓我們的祖國更加繁榮昌盛。我們要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發(fā)掘紅色故事、傳承紅色文化,,讓紅色精神成為不朽的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