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思政?教研論壇:2020年校“立德樹人”優(yōu)秀教育教學案例一等獎
“德融課堂,、鹽溶于湯”潛移默化植入紅色基因
---以《無機化學》為例
環(huán)境工程與化學學院尹國杰 王莉 吳春來 楚希杰
作者簡介:尹國杰,,男,,中共黨員,碩士,,副教授,,教工第五黨支部書記,基礎化學教研室副主任,,河南省高等學校青年骨干教師,,校“十三五”學術技術帶頭人,。主講《無機化學》課程,,主要從事金屬有機光電材料和課程思政方面的研究。主持參與完成國家,、省部級項目16項,,主持校黨建研究課題2項,發(fā)表課程思政等相關教研論文4篇,,發(fā)表SCI,、EI論文15篇,,授權發(fā)明專利5項,獲河南省自然科學學術三等獎1項,、省教育廳優(yōu)秀科技論文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
摘要:以前期工作為基礎,,以《無機化學》為例,,從學生“受”教育和教師“授”教育兩個維度出發(fā),提出將“德融課堂,、鹽溶于湯”的思政理念融入教學的具體實施方法,,從而潛移默化植入紅色基因,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關鍵詞:無機化學,;立德樹人,;紅色基因;潛移默化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課程思政是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的各環(huán)節(jié)、各方面,,以“隱性思政”的功用,,與“顯性思政”---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道,共同構建全課程育人格局[1],。因此,,我們要用好“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將專業(yè)課程改革作為專業(yè)發(fā)展的基礎,,充分發(fā)揮各類課程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實現(xiàn)“思政寓課程,課程融思政”的新理念[2],。如何發(fā)掘專業(yè)課程中思政教育的有效元素,,并廣泛實施于人才培養(yǎng)的全過程,是當前高校德育工作亟待解決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在近幾年的教學工作中發(fā)現(xiàn),,專業(yè)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尤其對于化學相關專業(yè)的教學過程,,以“項鏈”模式[3]將思政育人元素潛移默化融入專業(yè)課程的課堂教學,,不但可以作為 “三全”中“課程育人”的重要手段,同時可以逐步打造基于專業(yè)課和專業(yè)基礎課的育人品牌和平臺,,真正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本文從專任教師以《無機化學》課程的日常教學活動入手,,從學生“受”教育和教師“授”教育兩個維度出發(fā),淺談“德融課堂,、鹽溶于湯”的思政體會,。
一、實施舉措
對于專業(yè)課和專業(yè)基礎課的教學過程,,為配合“顯性思政”的實施,,充分發(fā)揮“隱性思政”的作用[1],需要從學生和教師兩個維度同時著手實施,,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進行過程性考核評價機制,,分層次、分階段逐步實現(xiàn)“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協(xié)同共進,,全面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一)從學生“受”教育的維度出發(fā)
1.理論課程的教學過程
《無機化學》課程的理論教學部分占據(jù)了課程的大部分課時,通過理論學習主要使學生掌握物質結構基礎,、化學熱力學,、化學平衡和化學反應速率等基礎理論知識,理解和掌握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結構,、性質和用途,,為后繼課程的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首先,,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掘理論知識點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包括科學精神[4-5]、愛國主義精神[6],、環(huán)保意識[7-8]和職業(yè)素養(yǎng)等思政元素,具體可通過知識點的來源與發(fā)展,、產業(yè)與市場,、與社會生活的關系,闡明知識內涵的價值觀,、哲學思維和情感等內容,,具體如表1所示。
其次,,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和方法,不僅通過教師利用課件,、視頻進行知識點的講述,,而且要充分利用翻轉課堂、智慧課堂等手段,,同時利用課堂討論,、辯論等形式提升學生學習過程的參與感,,讓學生在每次課中都能同時感受理論知識點的“內化”和思政元素的“熏陶”,以實現(xiàn)“潤物無聲,、潛移默化”,。比如在講授酸堿反應內容的時候,引入2020“抗擊疫情”期間我校師生自主研發(fā)的“洛理牌”洗手液的案例,,該洗手液通過對酸堿性(PH值的調控)增加其殺菌消毒的作用,,從而提高學生作為“洛理人”的自我認同感和化學相關專業(yè)的職業(yè)責任感。
表1 《無機化學》課程中部分知識點所蘊含的思政元素
章節(jié) |
理論知識點 |
思政元素 |
第1章 |
無機化學發(fā)展史 |
引入化學家陳裕光,、屠呦呦等老一輩科學家的事跡,,激發(fā)愛國主義情懷。 |
第2章 |
化學反應計量基礎 |
利用化學反應的計量原理引入“低碳經濟”和“循環(huán)經濟”的理念 |
第4章 |
酸堿平衡和酸堿反應 |
抗疫期間自主研發(fā)的“洛理牌”洗手液,,提高“洛理人”的自我認同感和職業(yè)責任感 |
第5章 |
沉淀反應 |
利用國家目前在重金屬離子廢水處理等環(huán)境保護方面的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zhàn),,以激發(fā)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
第6章 |
氧化還原反應和化學電源 |
利用石墨烯在化學電池中應用的局限性,,激發(fā)學生對未知科學領域的探索精神,。 |
第7章 |
元素周期性 |
引入門捷列夫事跡,激發(fā)學生堅持不懈,、努力奮斗的精神,。 |
第7章 |
物質結構理論 |
引入盧嘉錫院士事跡,激發(fā)學生愛國主義精神,。 |
第8章 |
配合物的晶體結構和性質 |
引入胰島素,、青蒿素的研究成果,增加民族自豪感的同時也提高了學好無機化學反應原理的信念和決心,。 |
實驗課 |
所有實驗課程的實驗操作和廢液處理過程 |
科學精神,、環(huán)境保護意識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意識。 |
2.實踐課程的教學過程
化學相關專業(yè)大部分的專業(yè)課或專業(yè)基礎課程都包含對應的實踐或實驗課程,,思政元素尤為豐富,,對學生開展課程“思政教育”具有先天的優(yōu)勢,因此,,充分梳理整合專業(yè)知識與思政元素的結合點,,尤其對于環(huán)保意識和科學精神的培養(yǎng)尤為重要,讓學生在每一次溶液的配置,、每一個實驗現(xiàn)象的觀察和每一滴廢液的處理中都能體會到“思政元素”的精神,,感同身受的體會,從而接受和內化為自身的素養(yǎng),,真正實現(xiàn)“潤物無聲,、潛移默化” 從而培養(yǎng)學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意識。
(二)從教師“授”教育的維度出發(fā)
“師者,人之范也”,,在學生眼里,,老師的言行舉止會給學生帶來極大的影響,教師的思想政治狀況同樣具有很強的示范作用,,所以,,傳道者首先要明道[9],才能在教學過程中發(fā)揮基礎性和承載性的作用,。
1.加強對全體教師的思想政治引領
日常工作中,,教師所在支部嚴格落實“三會一課”,助推“兩學一做”常態(tài)化制度化,,把加強全體教師的思想政治引領落實到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和踐行“兩個維護”上, 精心安排每一次黨日活動,嚴抓政治學習,,提升支部全體教師的政策能力和理論水平,,為黨支部戰(zhàn)斗堡壘作用的發(fā)揮提供堅實的政治保障。將思政教育理念全面融入到支部師生的日常工作和學習中,,將思政研討工作常態(tài)化,,并將“課程思政”研討活動納入“三會一課”制度,全面開展支部承擔相關課程思政改革,,繼續(x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同時使支部每位教師能夠實現(xiàn)從“要我課程思政”到“我要課程思政”的內動力轉變,以達到“課程門門有思政,、教師人人講育人”的目標,。
2.定期開展課程思政研討和培訓學習
定期開展“課程思政”專題研討會(詳見支撐材料1和2),充分挖掘課堂教學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分析,、討論和總結將“德融課堂,鹽溶于湯”的“思政理念”融入專業(yè)課教學過程的方法和具體形式,;定期組織教師參加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研修班(詳見支撐材料3),,學習“課程思政”建設的先進理念和經驗,以提高“課程思政”的能力,。
3.教學過程“潛移默化、潤物無聲”
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精心安排每一次課的內容,,充分發(fā)揮課堂建設陣地建設優(yōu)勢,將“德融課堂,,鹽溶于湯”的思政理念全面融入課堂教學,,潛移默化植入紅色基因,對學生進行的思政教育,將學生培養(yǎng)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同時,將“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作為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的有效途徑,,通過政治理論學習和思政研討活動,,提高教師的政治覺悟和教學水平,進而實現(xiàn)對全體師生的思想引領和價值觀塑造,,而且,,將“課程思政”改革和建設作為加強黨支部建設的有效載體和有力抓手,夯實基礎,,將“德融課堂,,鹽溶于湯”思政教育理念打造為黨支部建設的一面旗幟,以構筑強大的黨支部戰(zhàn)斗堡壘,。
(三)考核評價機制
根據(jù)成果導向(OBE)的教育理念,,在考核評價中,將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愛國主義精神,、環(huán)保意識和科學精神等方面的基本素養(yǎng)納入到形成性評價成績中去。課程考核評價總成績包括形成性評價(平時成績)和結果性評價(期末成績),,形成性評價(平時成績)占40%,,結果性評價(期末考試成績)占60%。形成性評價主要包括實驗基本操作(10%),、實驗報告(10%),、課堂表現(xiàn)和作業(yè)(10%)和學習習慣(考勤、基本素養(yǎng)的達成,,10%),。期末考試采用閉卷方式,滿分100分,,折算60%計入總成績,,課程教學目標的考核方式如表2所示。
根據(jù)課堂提問,、實驗教學過程和期末考試等課堂內外教學環(huán)節(jié)與學生交流和接觸過程中,,考查和確定學生對于包括將人生觀和價值觀(樂于奉獻精神)、愛國主義精神,、環(huán)保意識(可持續(xù)發(fā)展意識)和科學精神(探索精神)等素養(yǎng)方面的達成程度,,對于達成度較好的學生,,給予優(yōu)良的形成性評價成績,對于達成度較差的學生給予及格或不及格的形成性評價成績,。
表2 教學目標的考核方式
序號 |
課程教學目標 |
考核內容 |
考核方式 |
1 |
目標1 理解化學反應的一般原理,、物質結構基礎及四大平衡理論;了解元素及重要化學物的結構特點與性質,。 |
化學反應的一般原理,,數(shù)據(jù)處理的一般過程,化學四大平衡的基本原理,,物質結構基礎知識,,各分區(qū)元素通性及重要化合物性質、用途,。 |
實驗報告,,作業(yè),期末考試 |
2 |
目標2能夠運用無機化學的知識與技術解決應用化學專業(yè)方面的問題,。 |
應用化學專業(yè)中化學反應的一般原理,、實驗條件及結果的數(shù)據(jù)處理。 |
實驗基本操作,,實驗報告,,作業(yè),期末考試 |
3 |
目標3培養(yǎng)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環(huán)境保護意識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意識。 |
相關思政元素涉及知識點的掌握程度,。 |
實驗基本操作,,實驗報告,作業(yè),, 期末考試 |
二,、初步成效和工作經驗
(一)初步成效---思政理念與教學大綱全面融合
為實現(xiàn)在“課程育人”過程中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在洛陽理工學院2019版教學大綱修訂過程中,,多次組織課程思政融入大綱討論會,,深入總結思政育人理念在教學大綱中的體現(xiàn)形式,包括針對不同課程教學講授過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入和具體的考核評價方式,。目前,,教研室所承擔全校34門專業(yè)課和專業(yè)基礎課的2019版教學大綱已修訂完畢,其中包括無機化學(詳見支撐材料4),、有機化學,、分析化學和物理化學等四大基礎化學課程在內的18門課程的大綱中體現(xiàn)思政育人的理念,已將課程思政融入具體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下一步,將繼續(xù)深化思政理念和教學大綱的融合,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二)工作經驗---群策群力,、增進共識
“群策群力、增進共識”是我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法寶,。只有群策群力,,才能在意識形態(tài)建設領域全面占領課堂陣地,積極調動全體師生將“德融課堂,、鹽溶于湯”思政理念貫穿到教學過程的每個環(huán)節(jié),,包括教學大綱設置、授課計劃編寫,、課堂教學組織,、課外資料學習、課程考核形成性評價機制等環(huán)節(jié),。以培養(yǎng)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科學精神和環(huán)保意識等為目標,,牢牢把握課堂陣地,將課程思政作為三全育人中“課程育人”的重要抓手,,同時積極進行相關教育教學改革與黨建方面的研究工作,,以確保有效完成“立德樹人”潤物無聲的根本任務。
三,、結語
目前,,我校正處于建設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的發(fā)展攻堅階段,我們將以服務推動河南省一流本科專業(yè)建設點---應用化學專業(yè)(2019年),、環(huán)境工程專業(yè)(2020年)和無機非金屬材料專業(yè)(2020年)建設為契機,,以四大基礎化學課程建設為出發(fā)點,全面開展“課程思政”建設和改革,,將“德融課堂,、鹽溶于湯”的思政理念作為我們的重點項目進行建設,在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植入紅色基因,,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1]陸道坤.課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問題及解決思路[J].思想理論教育, 2018(3):64-69.
[2]余江濤,王文起,徐晏清.專業(yè)教師實踐“課程思政”的邏輯及其要領[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 2018(1):64-66.
[3]顧曉英.黨建串起課程思政育人“項鏈”[J].上海黨史與黨建, 2019(10):59-62.
[4]尹國杰,衛(wèi)應亮.《無機化學》課程思政理念的滲透[J]. 大眾科技, 2019,3(21):77-78.
[5]王貝.大學生科學精神的本質與結構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0(2):66-67.
[6]施建業(yè).結合專業(yè)課教學進行愛國主義教育[J].中國高等教育,1995(09):45.
[7]尹國杰.綠色化學理念在大學化學教學中的滲入與實踐[J].洛陽理工學院學院(自然科學版),2014(1):82-84.
[8]尹國杰,母小明.應用型大學化學實驗教學實踐[J].洛陽理工學院學院(自然科學版), 2018(3):94-96.
[9]匡江紅,張云,顧瑩.理工類專業(yè)課程開展課程思政教育的探索與實踐[J].管理觀察, 2018(1):119-122.